论文发表/paper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方维规:形象学作为文化间阐释学:功能与意义
日期:2025-04-07 11:22来源: 作者:

总体关联中寻找共同点,那么,跨文化现实告诉我们,共同点见之于跨文化现象:俯拾皆是,但没有定点。①以研究陌生性著称的当代德国著名现象学家瓦尔登费尔斯(Bernhard Waldenfels, 1934-),从哲学角度谈到自我与外人的交织:外人中有我,我中有外人。只要谈论关于外人的问题,陌生感就已滞留于我。对瓦氏来说,文化间性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中的固有元素,分为外部世界和本土世界。②

在传统的哲学阐释学中,同样具有中心意义的是,若要重构一个文本的意涵,就需在理解过程中克服陌生性,即文本产生与读者阅读之间的历史距离造成的陌生性。这已隐约见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对于两种理解视域的区分,他要通过视域融合来拉近距离,也就是将外来事物融入自身。他创造的“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概念,“既不是一个个性移入另一个个性中,也不是使另一个人受制于我们自己的标准,而总是意味着向一个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这种普遍性不仅克服了我们自己的个别性,而且也克服了他人的个别性”。③伽达默尔认为,“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这就是精神的基本运动,这种精神的存在只是从他物出发向自己本身的返回”。④对于伽氏“视域融合”方法,文化间阐释学的倡导者提出了不少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同化、认同或对抗都不是对待外国文化的恰当方法,文化间性是共处,旨在通过外国人来看自己,同时更好地理解外国人。⑤


四、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前见”和“前理解”


形象学的出发点是,“我们—集体”(“we-group”)不只是对于我们自己的认同话语,也知道有别于己的“他者”(“the Other”)。⑥“我们—集体”可以是一种文化,时常以国族之政治形态出现,亦见之于较小的亚文化群体。区分内外是人的基本社会经验,他者是群体界定自我的必要衬托。我们在此或许可以联系“心态史”(法:histoire des mentalités; 英:history of mentalities)方向的形象研究来看这个问题,它探讨的是他国形象和本国形象的语义内涵:在“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认识的基础上,它通过分析反映现实的文本中的形象,揭示集体的典型感觉,以及对历史共同体的各种想象。由此,国族形象被看作能够“左右感觉的程式”。⑦心态史追问群体心态以及因历史条件而变的人的自我阐释,这也推动了相异性研究的发展。

设置自我与他者之间界线的形式,总体上往往呈现为一种静态现象,即借助熟识的特定形象,把自我与他者当作对立面来看待。但从长时段来看,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界线又会是一种动态现象,形象是可变的、时段性的,即便“时段”跨越世纪。以拉丁美洲为例,多少个世纪以来,因为历史渊源,拉美的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时常呈现为欧式拉美,拉美自我认知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欧洲文学和思想


①方维规:《关于“跨文化”的思考》,《读书》2015 年第 7 期 ,第 67—73 页 ;方维规:《“跨文化”述解》,《文艺研究》2015 年第 9 期 ,第 5—13 页 ;方维规:《“新世界文学”与“跨文化”》,《中国比较文学》2022 年第 1 期 ,第 2—18 页。

Bernhard  Waldenfels , “ Verschränkung von Heimwelt und Fremdwelt ”, in : Ram Adhar Mall und Dieter Lohmar ( Hrsg. ) , Philosophische Grundlagen der Interkulturalität , Amsterdam : Rodopi , 1993 , S. 56.

③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诠释学 I) ,第 415 页 。关于同化、适应以及由此消除陌生人特征等问题 ,参见 Bernhard Waldenfels , Topographie des Fremden : Studien zur Phänomenologie des Fremden I , Frankfurt : Suhrkamp , 1997。

④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诠释学 I) ,第 25 页。

⑤Thomas Göller , Kulturverstehen. Grundprobleme einer epistemologischen Theorie der Kulturalität und kulturellen Erkennens , S. 67-69.

⑥Manfred S. Fischer ,“ Literarische Imagologie am Scheideweg. Die Erforschung des‘ Bildes vom anderen Land ’in der Literaturkomparatistik”, in : Günther Blaicher  ( Hrsg. ) , Erstarrtes Denken. Studien zu Klischee , Stereotyp und  Vorurteil in der englischsprachigen Literatur , Tübingen : Narr , 1987 , S.  56.

⑦Günther  Blaicher ,  Das  Deutschlandbild   in  der englischen Literatur ,   Darmstadt :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 1992 , S. 9.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