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paper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方维规:形象学作为文化间阐释学:功能与意义
日期:2025-04-07 11:22来源: 作者:

种文本诠释方法,即把意义关联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世界。哲学阐释学最初也是一种文本阐释理论,后来拓展至陌生文化的文本,并延伸到非语言领域。施莱尔马赫奠定的方法论阐释学,注重“如何”理解陌生表述以及解释的规则;狄尔泰的哲学阐释学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和证明理解的条件,他将阐释学定义为解释社会、历史和心理世界的通用方法。①进入20世纪之后,阐释学则更多以哲学本体论的方式,转向“理解”这一基本问题。②最后到了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那里,阐释学概念彻底从工具主义方法转向本体论,“理解”被视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活动,而不是人类思维的任意行为。③他的“事实性阐释学”(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本身就具有解释性质。可见,阐释学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今人对阐释学概念的理解几乎没有保留其原初含义。并且,阐释学在不同学科中的运用也不统一,主要体现于运用时的概念含义与它的原始含义之间的距离远近:不是强调方法论和阐释,就是强调理解的基础和条件。④

19世纪的历史主义试图克服过去与现在的时间距离。伽达默尔却把这一距离看作创造性环节:“实际上应该把时间距离当作理解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可能性来认识。”⑤过去是现在的本源,今昔虽有时间距离,却是紧密相连的。以文化经典和艺术作品为例,它们永远是向后代开放的。对我们来说,一个历史文本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它与现时共存,并在人们的阅读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解和意义,每个时代必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历史文本。传承物是被我们经验的,所以“可以用一种不同于文本自身所要求的意义来进行解释”。⑥换言之:解释的背景优先于作品的文化背景。这一观点应该说是很激进的,它把文本看作需要加工的解释对象,解释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文本与解释的语境之间的有效沟通,允许超出文本之本源文化背景的阅读。这种以往与当下的同在,对于理解和解释过程具有关键意义,也是产生意义的土壤。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不再是对一种精神科学方法的探讨,也没有提出新的解释理论,而是对本体论的深化。根据海德格尔所说的由时间和历史决定的“存在于世界”或“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伽达默尔认为“存在之存在结构”(Daseinsstruktur des Daseins)要从历史传承来把握。因此,理解当被看作人类对意义的体验和效应史过程,注重的是“理解的历史性”。理解的目的不是自然科学的普遍性,而是获得“洞察力”和体验“真理”。伽氏所要阐明的是理解的条件,并证明人类“理解的普遍性”。⑦他也当仁不让,认为自己的阐释学具有普遍意义,并坚称语言终究是首要的、直接的和普遍的理解媒介。

德国古典语文学家和哲学家霍斯特曼(Axel Horstmann,1945-2024)在《文化间阐释学:一种新的理解理论?》(1999)一文中说,“相传已死的人活得更长”——这句德语成语似乎也适用于阐释学。它曾多少次被宣布过气了,被“批判理论”“批判理性主义”或者“分析哲学”克服了!可它现在又很受


①John Durham   Peters ,   Samuel   McCormic , “ Hermeneutics ,” in :   Wolfgang   Donsbach    ( ed. ) ,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 Oxford : Blackwell , 2008 , pp. 2111-2115.

②Robert Holub ,“ Reader-Oriented Theories of Interpretation. Hermeneutics”, in : Raman Selden  ( ed. )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Formalism  to  Poststructuralism , Vol.   8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8 , p. 255.

③Hans-Georg Gadamer ,“ Hermeneutik ”,  in :  Joachim Ritter  et al. ( Hrsg. ) , Historisches   Wörterbuch  der Philosophie (HWPh) , Bd.  3 , Basel : Schwabe , Sp.   1067.

④Raúl Fornet-Betancourt ,“ Hermeneutik und Politik des Fremden. Ein philosophischer Beitrag zur  Herausforderung des Zusammenlebens in multikulturellen Gesellschaften ”, in : Wolfdietrich Schmied-Kowarzik ( Hrsg. ) ,   Verstehen und Verständigung.  Ethnologie , Xenologie , interkulturelle Philosophie , S.  52-54.

⑤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诠释学 II) ,洪汉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年 ,第 75 页。

⑥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诠释学 I) , 第 457 页。

⑦Thomas Göller , Kulturverstehen. Grundprobleme einer epistemologischen Theorie der Kulturalität und kulturellen Erkennens , Würzburg : Königshauses & Neumann , 2000 , S.  43-45.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