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联系具体语境,并揭示文本中的形象元素所体现的“形象体系”(imagotypes System)。在狄氏看来,文学之外的情形也是文学形象学需要关注的:(1)形象因素也存在于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本身;(2)文学作品在其产生地之外的接受(这里涉及跨越国界的形象研究);(3)生发于文学的形象也会在社会生活、世界认识或实际政治中发挥作用。①狄泽林克特别强调与民族心理学的形象考察保持距离和“去意识形态化”(Entideologisierung)目标,这与人文主义理想、与宽容和人性密切相关。这也使他逐渐超越纯粹的文学形象学研究,更多重视形象学的政治、社会文化与人类学视角,尤其是通过揭示形象和国族概念的意识形态特征来强调形象学的政治维度,这首先缘于频繁出现的国家和民族冲突。②
前文对文学形象研究亦即形象学发展史的概览,着重介绍了狄泽林克对于形象学的贡献和历史地位,也就是他对形象研究之方法论的改造、更新以及“去意识形态化”等方法的意义。狄泽林克撰《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③在1993年发表于《中国比较文学》第1期,此乃比较文学形象学正式进入中国的标志。光阴荏苒,三十年有余,西方的形象学看似已经舶来,其实中国学界对许多问题还不知就里,却在十多年前已经热衷于形象学理论的超越意识、中国特色和本土化建设。在中国大地红红火火的“形象学”研究中,当代形象学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狄泽林克似乎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比较文学教科书和专论只字不提这位形象学代表人物,至多一笔带过,对于形象学重镇亚琛学派和“亚琛纲领”更是一无所知,这种情形实为国际同业中的罕见现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在中国的接受,宛如是一出戏,忘了让主角登场。我们看到的主角是法国学者巴柔和莫哈,见之于孟华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④该书起了定调的作用,长期引领风气。因此,中国关于形象学理论的著述,满纸巴柔、莫哈,莫哈、巴柔,或许还会顺带引证该书中个别法国学者的观点,统称之为形象学“法国学派”,“法国理论”也成为中国学人之形象学思考的基本倾向。《比较文学形象学》功不可没,对形象学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遗憾的是该书主要译介的法国成果,被当作形象学的“全部”,而巴柔、莫哈等人的著述,实际上只是“各抒己见”。无疑,我们不能抹杀巴柔、莫哈的成就和独特之处,其中不乏睿智见解,给人展示出形象学研究的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乱点鸳鸯谱”,巴柔、莫哈的有些观点的“版权”并不都在他们那里!
关于这里说的乖谬现象,笔者已另有文章详细论述,⑤在此不再赘言。下文主要围绕“文化间阐释学”(英:intercultural hermeneutics;德:interkulturelle Hermeneutik),进一步论述文学形象学问题及其新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对文化间性问题的考察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关注文学文本的特定文化之维的讨论让人看到,既从本源文化、也从外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本,呈现出更为宽阔的理解和解释基础。在晚近西方的比较文学中,尤其在德语国家,不少人干脆将文学形象学称为文化间阐释学。
二、一个新的理解学说:阐释学的“文化间”变体
自阐释学诞生起,辨析、弄清、翻译某种含义的追求便一直是其固有特征。它在传统上主要是一
①Hugo Dyserinck ,“ Zur Entwicklung der komparatistischen Imagologie ”, Colloquium Helveticum , Bd. 7 , 1988 , S.19-42.
②Michaela Voltrová ,“ Geschichte der komparatistischen Imagologie aus dem Blickwinkel des. 21. Jahrhunderts”, in : Jürgen Eder und Zdeněk Pecka( Hrsg. ) , Deutsch ohne Grenzen. Deutschsprachige Literatur im interkulturellen Kontext , Frankfurt :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Johann Christian Senckenberg , 2015 , S. 197.
③狄泽林克:《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1993 年第 1 期 ,第 167—180 页;Hugo Dyserinck ,“ Zur Entwicklung der komparatistischen Imagologie”, S. 19-42。
④孟华主编:《 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⑤方维规:《东差西误不识“象”》,《文艺争鸣》2024 年第 12 期 ,第 137—141 页 ;方维规:《振叶寻根辨形象 :文学形象 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文艺研究》2025 年第 2 期 ,第 5—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