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的发展呈镜像关系,尤其在殖民时期,拉丁美洲常被塑造成欧洲的倒影。另一方面,自16世纪以来,拉美的欧洲形象一直摇摆不定,时而借鉴,时而抗拒。①这类与价值判断有关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欧洲历史中曾有一个经久不衰之问:“中国文明为何几千年不变?”围绕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耶稣会士、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之辈对持续千年的中国道德与依然如故的和平安宁之中国的见解,另一方面是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Montesquieu, 1689-1755)、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 1743-1794)、赫尔德、黑格尔对停滞不前的中国、静止孤立的中国文化的看法。②
洛特曼(Juri Lotman, 1922-1993)在《论文化类型描述的元语言》(1969)一文中,区分了两种极为宽泛的观念:一种观念将自我文化看作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把“他异者”比作“非文化”;另一种观念则会细分诸多别样而独立的文化类型。③从洛特曼的观点出发,文化的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各自都有界线分明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各种具有国家或种族属性的他者形象和自我形象,都是意识形态体系的符号标识,通过文本形式以及如洛特曼所说的“符号域”(semiosphere)来表现。形象可谓元符号,其所指对象可以是任何一个社会/文化话语中涉及其他国族与本国族的典型意象,其形式则是诸多关乎自我与他者集体的典型说辞。
研究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国族特征、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俗套形象(判断和成见),不仅要对陌生文化、语言和心态有足够的认识,还要将之放入自我文化的历史语境中来考察。自我与他者界定中或多或少的俗套形象,既包含对所指集体的评价,也隐含形象制造者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形象是表示文化话语、凸显认同建构的标记。“④套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符号学原理》中的说法,形象有‘符号功能’”。⑤形象学的认识目的是查考文学文本中的形象之起源、结构、功能和接受,它们又是如何发挥其催生认同的功用,如何影响不同国族或种族的共处,亦即相互理解或不理解。
形象是“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的模式化观念”,是“由化约和不断运用而产生的感觉公式,呈现于文本中的套话。”这种公式属于一个群体中“沉淀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交流和认知不可或缺的。⑥群体借助“内涵代码”(connotative code)亦即共同的集体标记进行交流,充满刻板印象的他者形象会预设我们对他者的期待,见之于正面或负面评价或成见,若没有批判意识,它们会干扰文化间理解。“例如,在两个通过谈话试图寻找共同基础的谈话者之间,以及在用外语讲话或在陌生的文化中生活的人之间进行的谈话就是如此。在这些情形中人们总会把一些以为是不言而喻的东西当作自己的前意思,因而就不能认识到自己错误地把它想当然地等同起来并造成了误解”。⑦
伽达默尔晚年尤其强调“倾听”和“对话”对于阐释学之不可或缺的意义,他说:“谁想认识自己,
①Marga Graf ,“‘Europa hat uns nichts mehr zu sagen! ’Europäer über Lateinamerika - Lateinamerikaner über Europa.Eigen - und Fremdbilder : Gestern und heute”, in : Joep Leerssen and Karl Ulrich Syndram ( eds. ) , Europa Provincia Mundi : Essay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European Studies Ofered to Hugo Dyserinck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ixty–Fifth Birthday , Amsterdam-Atlanta : Rodopi , 1992 , S. 233-247.
②Weigui Fang , Das Chinabild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 1871 - 1933. Ein Beitrag zur komparatistischen Imagologie , Frankfurt / New York : Peter Lang , 1992 , S. 83- 102 , 342-347.
③扎布利奥尼泽:《尤 ·米 ·洛特曼符号学中文化类型学描述的元语言》,管月娥译 ,《俄罗斯文艺》2024 年第 1 期 , 第 143—160 页。
④Eva Reichmann ( Hrsg. ) , Narrative Konstruktion nationaler Identität , St. Ingbert : Röhrig , 2000.
⑤Daniel-Henri Pageaux ,“ De l'imagerie culturelle à l'imaginaire”, in : Pierre Brunel & Yves Chevrel ( dir. ) , Précis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 , pp. 138.
⑥Ulrich Seeber ,“ Zur Rolle von Klischee und Stereotyp in der englischen Literaturkritik und Literaturtheorie des 20.Jahrhunderts”, in : Günther Blaicher ( Hrsg. ) , Erstarrtes Denken. Studien zu Klischee , Stereotyp und Vorurteil in der englischsprachigen Literatur , S. 261 , 284.
⑦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诠释学 II) ,第 9—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