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①
也是加雷的这一“前言”,引发了美国比较文学的代表人物韦勒克(René Wellek, 1903-1995)撰写名文《比较文学概念》(1953),②严厉批判加雷、基亚将形象考证纳入比较文学的做法。这一斥责亦见于韦氏另一篇檄文《比较文学的危机》(1958)。③韦勒克站在审美优先的立场上,指责“异国形象”的探讨偏离了文学研究,更多地属于社会学或历史学,或民族心理学等范畴,到头来沦为政治学或国际关系研究的工具。韦勒克挑起的论争和比较文学的危机,导致两个学派的对垒,比较文学也因此分裂为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韦勒克及其追随者对法国学派的批判,给形象研究带来沉重打击;嗣后,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家艾田蒲(René Étiemble, 1909-2002)也加入了批判法国学派的队伍,④两派之争也随之逐渐告终。在这期间,虽还有个别“形象研究”的著述问世,但就整体而言,曾在加雷和基亚看来极有前途的形象研究被打入冷宫。中国学界常把晚近法国学者的形象研究也归入早已成为历史的法国学派,这既是对比较文学方法论上曾经有过的美、法之争缺乏认识,也是对形象学的沿革不甚了了。
比较文学中的形象研究在落寞多年之后,比利时裔德国学者狄泽林克承接20世纪上半叶法国学派的研究方向,⑤于1966年发表《论“形象”与“幻象”问题及其在比较文学中的研究》⑥一文,令形象研究“死而复生”,该文也因此被誉为“形象学宣言”,⑦实现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真正突破。在这篇被广泛援引的纲领性文章中,狄泽林克针对韦勒克的攻击,论述了形象学最重要的方法论前提,并指明形象研究的三个方面,无论如何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学研究”:“(1)它们存在于特定文学作品;(2)它们既对译作也对原作在其民族文学原产地之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3)它们在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中的干扰性[即意识形态化]存在。”⑧
显而易见,狄泽林克揭示的是形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阐明形象也有文本内涵意义,亦即纯粹的文学研究的意义。狄氏又在其《比较文学导论》(1977)的“比较文学形象学”一节中明确指出,“世界文学中有足够信而有征的例子,说明形象与有关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难解难分,以致人们要是不特别留心和探讨形象,便根本无法理解作品”。这首先是指那些对“外国人”的描述具有中心意义的作品。并且,“这里主要涉及明显属于比较文学职权范围的研究,也只有比较文学这一超国界的专业才能有意义地涉猎这个领域”。⑨
以狄泽林克和他领衔的亚琛学派之教学和研究为标志,1966年和1967年被西方学界视为有理
①狄泽林克:《 比较文学导论》,方维规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第 46 页。
②René Wellek ,“The Concep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Yearbook of Comparative and General Literature , Vol. 2 , 1953 , pp. 1-5.
③René Wellek ,“ 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 Vol. 2 , 1959 , pp. 149- 159.
④René Étiemble , Comparaison n'est pas raison : La crise de la littérature compare , Paris : Gallimard , 1963. ( René Étiemble , The Crisi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translated and with a foreword by Herbert Weisinger and Georges Joyaux , East Lansing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1966. )
⑤德国比较文学对法国学派研究方向的依赖性 , 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遭到狄泽林克及其学派的扬弃 ,德、法在比较 文学形象学研究领域出现了竞争关系。
⑥Hugo Dyserinck ,“ Zum Problem der‘ images ’und‘ mirages ’und ihrer Untersuchung im Rahmen der Vergleichenden Literaturwissenschaft”, Arcadia. Zeitschrift für 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 , Nr. 1 , 1966 , S. 107- 120.
⑦Horst Schmidt ,“ Zum Tod von Hugo Dyserinck (1927-2020) ”, Komparatistik. Jahrbuch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ür Allgemeine und 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 , 2020/2021 , S. 12.
⑧Hugo Dyserinck ,“ Zum Problem der‘ images ’und‘ mirages ’und ihrer Untersuchung im Rahmen der Vergleichenden Literaturwissenschaft”, Arcadia. Zeitschrift für 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 , Nr. 1 , 1966 , S. 119.
⑨狄泽林克:《 比较文学形象学》,第 156—15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