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paper

中山大学学报 | 董成龙:形式化、形式主义与中国历史的政治哲学论纲
日期:2025-04-05 10:44来源: 作者:

,远非形式化之前上下未形的鸿蒙状态 问题是,一旦进入形式化的阶段,就意味着可能出现好的形式,也可能出现坏的形式,治世的存在也暗示了 乱世的潜在可能性。唯有突破形式化本身,才可能避免陷入坏形式的境地。《庄子·应帝王》讲述了通过日凿 一窍凡七日由混沌进入秩序的故事,可谓中国版本的创世记。虽是秩序的生成,其结尾却不是人世 创生而是混沌死创世尚且被道家所拒斥,遑论创世后尧、舜的所谓治世?

形式化用以区别形而上形而下德经之首(帛书本《道德经》首章,通行本第 38 章)聚焦 而下问题,道经之首(通行本《道德经》首章)则聚焦形而上问题。德经之首中失道而后德,失德 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论断刻画了政治形式化之后的历史退变图景,恰恰可以移用于对 应理解孔、孟、荀的儒学变迁三阶段。由仁学而义学,继而礼学,正是逐渐客观化与形式化。荀子的礼学 之所以能够开出李斯、韩非的法学,就在于礼、法共享的形式化倾向。


3 德经之首暗含的历史图景及其补充

原则

代表

时代

以上


在不断形式化的过程中,早已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对象,而形式本身替代质料成为政 治的实质。在汉以来的帝制时代,儒学作为制度化的生活方式,虽然依托制度呈现,但是不能天真地 认为儒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制度化即是儒学的充分实现缘饰和歪曲都是制度化过程中所确实发生过 的现象。正因如此,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阮籍不拘礼教,叹曰:礼岂为我设耶?阮籍本有济世 ,自是知晓礼教作为政治形式化的意义,却正因如此,更反感其终究沦为形式主义的存在。

韩非子提供了中国古典文献中释义老子的最早文本,按他的说法,形式主义的结局就是政治生活中 买椟还珠。他读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时也指出:文为质饰者 。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正因如 ,面对每个王朝都无法避免的形式主义退变问题,法家人士往往致力于革新变法(再形式化),以免王 固守家法而沦为守株待兔

孔子当然了解道家的理想,但他深鸟兽不可与同群,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形式化,否则便始终 停留在与鸟兽为伍的自然状态。面对形式化可能的形式主义退变,儒家革命者也主张再形式化,试图重 新唤醒中国政治形式化的最高理想,即情深而文明的文质彬彬状态。六经皆以情教称情立文 一语的具体论题虽然是丧礼,但其内含的一般原理则指明,是内在的实质,是外在的形式, 情立文才能够使得旁人透过外在的形式了解一个人的之所钟。

      这一心境在孔子回答子夏岂弟君,民之父母之问时就已表露,他提及五至三无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即超越对形的教条而复归本身



德]罗哲海著,陈咏明、翟德瑜译:《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年,第 59 页。

家骊译注:《楚辞》,北京:中华书局,2010 年,第 80 页。

创世就是形式化,《旧约·创世记》(12)所谓地是空虚混沌without form),就是尚未形式化。

吴小锋:《古典诗教中的文质说探源》,第 129 37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第 149 页。

正是在否定形式主义进而反思形式化本身的意义上,古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 )曰:远离一切俗务的人是多 幸福,他就像古代的人类那样。此说同样适用于面对仁          义礼乐而缅怀的道家人物。参见[古罗马]贺拉斯著,李 永毅译注:《贺拉          斯诗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年,第 73 页。

[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262 页。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1361 页。

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第 266133 43 页。

⑪ 冯梦龙:《情史》,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第7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