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哲学不是与政治史无涉的理论言说,而是可以提供重审历史变迁的重要视点,形式化、形式主义与再形式化就是理解中国历史的一种政治哲学进路。形式化是要为活泼泼的质料赋形,将政治凝成为固 定的制度与仪式,但其完成也意味着“流于形式”的形式主义的开始,形式被视作一个可以在内容空洞的情况 下继续发挥作用的独立存在。要使政治保持活力,就需要“再形式化”,这是中国历史保持生机活力的内在机 理,也可以为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危机及其对应的变革诉求提供可能的参考视点。
中华文明有深远的经史传统,“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是经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①,历史观不同,对历史得失的事实判断与因果判断就不同。19世纪卷入产自欧洲的现代国际体系之前,中国思想中更常 见的是“人心不古”的退步史观与“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鉴于评说者总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相较于退步史观,承认退步的同时又留有进步余地的循环史观遂成为主流。
关于循环史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最早提供了五德终始说,董仲舒则提出“商、夏、质、文”的四法循环以对应虞、夏、商、周,实际是用“一质一文”的往复理解政治变迁的规律②。据《史记》的《高祖本纪》《平准书》,曾随董子研习《春秋》的司马迁,沿用《春秋繁露》中所述夏、商、周三代忠、质、文的类型划分,又进一步将其化约为“一质一文”的往复循环。之所以能把“忠、质、文”化约为“一质一文”,其中关节倒是由《辽史》道破:“一文一质,盖本于忠。”③无论重质还是重文,维持政治秩序都不能脱离“忠”的品性。
东汉王充进而言之,“上世质朴,下世文薄”,指出在伏羲之前“人民至质朴”,但绵延至伏羲时代已变 为“人民颇文”的局面,于是从伏羲开始直至周公、孔子,都有针对文胜质的补救措施,由此造就了质文交 替的历史循环:“文质之法,古今所共。一质一文,一衰一盛,古而有之,非独今也。”④南朝刘勰的文论既 是评点创作,更是探究人世,所以《文心雕龙》指明:“时运交移,质文代变。”⑤唐人李华则重申《礼记·檀弓下》的“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用以说明“质文相变”⑥。“质文迭救”⑦、互为补充的辩证
* 收稿日期:2024—11—23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24CDJSKJC02) 作者简介:董成龙,全讯白菜网站大全哲学系(重庆 400045)。
①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 年,第 4027 页。
② 董仲舒著,朱永嘉、王知常注译:《春秋繁露》,台北:三民书局,2012 年,第 571 页。
③ 脱脱等:《辽史》,北京:中华书局,2016 年,第 927 页。
④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8 年,第 704—706 页。
⑤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第 671 页。
⑥ 李华:《质文论》,董诰等编:《全唐文》卷 3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 1420 页。
⑦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52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