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paper

中山大学学报 | 董成龙:形式化、形式主义与中国历史的政治哲学论纲
日期:2025-04-05 10:44来源: 作者:

题),最终实现统治空间的形式化(合题), 此即中国历史地理的大势:从沿着自然水文发展的跨经度生存状态,转变为克服南北水域限度的跨纬度 空间,同时还逐渐跨越农牧分界线,逐渐由“小中国”发展为“大中国”。

政治形式化之四是社会结构的内外之分。中国社会结构,以“士”为基准划分不同人群类型,其居处 的地理空间和政治空间逐渐推远。行商坐贾处境复杂,虽然有货物或商人的流动性,却有清晰的约束空间,因此即便商人发展成“豪家”,甚至可能会影响“势家”,历朝也不过执行抑商之策,而始终能容其在天 下之中。

游侠虽然处在官方所管辖的地理空间之中,却寻找律法的隙缝,作为“法外”之人往往游离于既定的政治约束之外。北族游牧者虽然有一个大致清楚的游动地理空间,却在汉地政权管辖的地理与政治空 间之外,难以持续纳入郡县中国的疆域。“游”的行为是一种非政治的客观化呈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 反政治的,其要命之处在于不是反对某个特定的统治者,而是反对统治关系本身,所以说“游”就是对政治形式化的反抗,游侠与游牧二者俱不能为汉地官家所容。

与之针锋相对,政治形式化的一个表现是对“游”的规训:对内而言,游民、游侠逐渐消失;对外而言, 农业中国始终面临北族游牧者的挑战,如何将其收拾进中原系统是个持续上演的历史性问题。在这一 意义上,农业化指向的编户齐民不只是人口统计学,更是政治形式化在生产形态上的表现①。所以,《史记·游侠列传》《汉书·游侠传》和《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二十四史中的“游侠”便消失了,史书形态的变化 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游侠经过政治形式化而被纳入常规秩序。






1

结构







空间



空间



/


值得一提的是,隐逸者也游走于社会边缘。《史记》七十列传之首的《伯夷叔齐列传》就以伯夷、叔齐 两位隐逸者为核心。伯夷、叔齐的人生三阶段也展现出隐逸的三个层次:他们首先是拒绝作统治者(不 继承孤竹国国君之位),继而拒绝作被统治者(反对武王伐纣),最终否定政治形式,即反对统治本身(不 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前两个层次是非政治的,最后则落归于反政治。但随着编户齐民的历史进 程,《后汉书·逸民列传》后,二十四史就再无逸民了,这也从反面折射出政治形式化的历史大势。

政治形式化之五是由选举而科举的人事选拔原则变化。任人唯亲的血缘原则与任人唯贤的德 性原则,其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主体性或主观判断,曹操唯才是举的主张则指明了客观化的选人用人标 准,于是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能士大量涌现。科举则是用人标准更进一步的形式化,当然 也无法保证内圣,但诚然为一种现实政治运行“不得已”的选择

政治形式化之六是税种和征税内容上的形式化。第一,征税对象的客观化:从以人头税为主转变为 以土地税为主的税收制度;第二,征收内容的形式化:日益由实物转变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属货币。 二者都充分说明了政治的形式化有利于人的流动性和自由,因为按人头收税,更适合于奴役;按实物收 税,更适合于自由”


旭东:《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 5 期。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18 年,第 39 页。

洪卫:《家产制、理性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停滞问题——重审韦伯理性主义考察的进路》,《清华大学学报》2022 年第 1 期。

[法]孟德斯鸠著,许明龙译:《论法的精神》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年,             第261页;[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政治经济学》,《卢梭全集》第 5 卷,北                   京:商务印书馆,2012 年,第 247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